第三十四期 民國93年11月23日
最新消息  |  特刊   | 本期專題  | 活動回顧   | 分享園地  |  充電小站
資訊處提供
從工程出發,看家醫制度的發展

研發組 鍾若君組長

資訊科技是一門應用科學,而應用科學的最重要的『入世』目的便在於影響並改進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資訊單位的基本任務,也在於應用合宜的資訊科技,建構合適的資訊架構,藉以改善組織內的活動運作。

相較於一般大學,本校的組織相形複雜,除了正常的校務外,更附加了繁重的醫院端組織業務;因此,資訊處成立的重要初衷也在於,整合學校、醫院雙方的資訊資源,以期在整合的資源架構下,建立實用的技術平台,與校院相互支援之通道。這項初始目標也使得資訊處中的研發小組,成為資訊單位中的資訊前導部隊。

除了承襲自資訊處的技術研發目標,近兩年更藉由國家政策與計畫的積極參與、配合,希望在 高高屏澎 地區樹立醫學大學應有之風範,也藉此加強與 高高屏澎 地區醫院間的院際關係,建立豐富的醫療網絡,繼而為地區、社會、國家在醫療資源的開發上有所貢獻,自然也因為我們的貢獻和付出,而獲得各層醫療之信任。這點在後 SARS 時代新醫療體系架構之下,醫學中心要積極發展的重要依靠。

而這些政策與計畫的參與,也讓研發小組在『安內』的目標外,附加了更新、更具挑戰的任務。其中藉著向健保單位爭取的『 家庭 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之社區醫療資訊平台建立,讓研發小組從校內對外跨出了一大步,也讓工程人員對醫療環境有了更深切的體認與心得。

近年來衛生署及健保機關大力推動的社區醫療群,原希望建立基層診所與合作醫院間的結合體系,並透過轉診之機制,為國內 家庭 醫師制度催生。開業醫師加入社區醫療群與社區醫院合縱連橫的小聯盟,拋開單打獨鬥的開業模式,為民眾營造基礎的醫療團隊,繼而讓社區民眾享有更寬廣、更整體的照護資源;另一方面,當局也希望藉由這樣的制度,匡正國人愛逛大醫院就醫之陋習。事實上, 全國家庭 醫師試辦計畫,從一開始的 20 群,一路成長為目前的 163 群,亮眼的成績也印證了健保機關的推動努力與決心。

不過,這項試辦計畫在推動的第二年,卻碰上醫院自主管理制度的限制。不少醫院在實施自主管理的當口下,開始限制門診量,不但兼 任 醫師的門診被砍,就連有正式契約關係的社區醫療群間的轉診及共同照護門診業務,也被合作醫院視作包袱與負擔。相較於開業醫在社區醫療體系下躍躍欲試的積極態度,醫院卻在自主管理限制下踩了煞車,這讓社區醫療的美意,重重地折損。

以實際的數據觀察,由社區醫療聯盟體系轉進醫院的病例,一天不到一人,對醫院門診量的『貢獻』著實有限;但是這依舊造成醫院心裡層面的疑慮,也為家庭照護的發展路途,加添上一大變數。有醫院建議,社區醫療群轉診的患者,不應計入醫院自主管理的門診量;也有建議,把社區醫療群納入醫院評鑑項目,讓醫院行程動機與誘因;更有建議,把合作的開業診所當做自己的『門前診所』,將爆滿的門診紓散到合作診所去,反而是應對自主管理的有利武器,如此一來,院方的業績限制不受影響,也避免了病患人球的問題;這項建議在健保政策尚未調整之前,似乎是最佳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雙贏辦法。

研發小組配合家醫制度,貢獻一己之力,建立了資源共有、共享的資訊平台,也承蒙 高高屏澎 地區多家醫療群的共襄盛舉,豐富了系統平台上的家戶資料,這將讓資訊分析更具區域趨勢與代表性;家醫制度的開花結果,絕對是大家所樂見、期盼的。我們尤其希望,在醫療資源整合與節省的理念下,家醫制度計畫的應用是一個小小開端,未來將有更多的醫療資源能夠在資訊平台上重整、醞釀,讓資訊科技與醫學為『入世』目標,重疊出交集的光與熱。
 
 
本期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