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我的回程之旅It's Not About the Bike : My Journey Back to Life。
作者:藍斯.阿姆斯壯 (Lance Armstrong) 與 莎莉傑金斯 (Sally Jenkins) 著
出版公司:The Berkley Publishing Group
阿姆斯壯是在美國家喻戶曉的自行車競賽的明星,他在得到睪丸癌,接受毒性很強的化療之後,東山再起,到現在為止已經得到六次全世界最艱辛的法國自行車大賽的冠軍。他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運動家,同時也是克服癌症的英雄。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在「每月一書」專欄介紹,是因為這是一本以病人的立場,描述得病後的心路歷程的好書,它能帶給醫者對病人的感受有更深的瞭解。醫界前輩黃崑巖教授常對我說,醫學院學生唸的都是醫生寫的教科書,所以我們常無法讓學生瞭解病人的感受,我想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的最大原因。
阿姆斯壯在他不平凡的運動家生涯裡,參加過無數次的自行車國際大賽,而這本傳記也充滿了我們一般人所無法經驗到的成功與失敗。本書很生動的描述阿姆斯壯在比賽中拼命三郎的好勝心理,以及失敗認輸時的風度,更細膩地描寫他在自行車參賽者互搶跑道時所悟出的人生道理--「得饒人處且饒人」。書中描寫他生病而又不願意退出比賽,忍著痛苦盡力而為的精神,尤其是在法國自行車大賽最艱苦的爬山行程那一段最是感人。在回答新聞記者「到底何種樂趣使他樂此不疲?」時,他坦然回答說,參加自行車賽這體力消耗的大賽,不是為了快樂,而是「為了享受痛苦」。
在經歷生病方面,他在二十五歲正值事業登顛峰造極時,突然被發現罹患睪丸癌,需馬上開刀,而後面臨的將是持續幾個月非常痛苦的化療。新聞一發佈出去,有一位Vanderbilt大學醫院癌症科主任的沃夫(Wolf)醫師本身也是自行車迷,擔心如果阿姆斯壯真地接受報紙上所報導的那種化療藥物時,將很可能會嚴重影響其肺功能,而使他以後再也不可能參加自行車比賽,因此沃夫醫師主動寫信勸他尋求第二意見。他後來接受了沃夫醫師的建議,去看了一家在休士頓有名的癌症中心,想不到這位癌症專家竟用一種非常冷酷的口氣,詳細解釋抗癌化療將會引起的副作用,他一再告訴阿姆斯壯這化療將會先置他於死地,使他每天元氣殆盡,連走路都沒有辦法,「我將殺死你(I am gonna kill you),而後再重新挽回你的生命」,「我們將無情地一再打擊你身體的癌細胞,而後你才有機會慢慢恢復過來。」 阿姆斯壯覺得他實在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當他表示想再找第二意見時,這名滿全球的癌症專家竟然以冰冷的口氣回答他,「這是唯一能治療你的地方,你再去找別的醫生,可能就沒有辦法達到我所給你的保證。」後來他在沃夫醫師的建議下,到印第安那大學尋求第二意見,而獲得非常理想的治療結果。
在這輾轉求醫的過程,使他深深領悟到一個好醫生是能夠傾聽病人的心聲,評估病人的程度,而且懂得如何告知病人。他說沃夫醫師本身也是自行車競賽的同好,因此他瞭解肺功能對這種運動家的重要性,也領悟到各種療法的副作用所帶來病人的意義實在因人而異,而使他最感動的地方是這位醫生的深思熟慮,對病人有親和力,有誠意想瞭解病人,替病人著想,而又沒有太大的自我。
後來在他與印第安那大學治癌團隊的靈魂人物艾恩亨 (Larry Einhorn) 醫生深談後,他感受到真正的良醫比一般人對生死的瞭解都更深一層,他們不只是遭遇過生與死,他們因為每天面對病人與家屬在生死掙扎中表現出來非理性的樂觀、恐懼與力量,而使他們對病人與家屬有更深入的人道關懷。
在書中最後,他描述自己從十五歲出道以來,就忙著運動員的生涯,並沒有像一般人的童年生活,也很少真正過生活,一直到得病後,才彷彿有了真正的生命。在這之後他常常自我鼓勵,要自己好好把握當下。他有一段描述癌症存活者的感受,他說當你度過最危險的階段,知道自己可以再活下去以後,才會珍惜自己身體的健康與過去許多平凡的事情,譬如說,早上刮鬍子或是能夠和家人談天,這些都會讓你覺得這是真正生活的一部份。
阿姆斯壯在書中提到人家曾經問他,「你得到法國自行車冠軍,和得到癌症哪一個對你而言比較有意義?」 他總是回答說他覺得作為癌症的存活者,更有意義。他認為癌症讓他更瞭解自己是一個人,是一個丈夫,是一個父親,是一個人子,更是一個人類的一份子。他也說,他一直無法忘卻的是,到底我活下來多少是因為科學?多少是因為奇蹟?他坦承,如果自己能夠回過頭來,他會談一些動機、靈感、希望、勇氣、諮商,但是他實在沒辦法回答一些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的答案。
他在書中談到一個網路上的笑話:「有一位牧師淹大水時跑到屋頂,當一個人開著汽艇過來要救他時,他拒絕搭他的船,他說他要等上帝來救他;幾分鐘後水快淹到屋頂時,直昇機丟下繩索要救他,但牧師仍然拒絕說,他的上帝會來救他,結果他就淹死了。等他上了天堂,他問上帝,為什麼你沒有來救我?上帝說,你這白癡,我送了一條船和一架飛機救你,你都不理。」 他說,我們大家都像是站在屋頂的人,當事情發生時,往往很多狀況同時搞在一起,我們常常沒有辦法看得出事情的發生是否有其目的,只能勇敢承擔其後果。
書中也描述他在接受化療之前,就先到精子銀行儲存精子,最後等他結婚決定要生孩子以後,再用化療前所儲存的精子進行人工受孕,和妻子生了一位很可愛的小男孩。他對這方面的事情毫不忌諱,甚至寫出自己曾經在社交場合聽到他未婚妻的男同事譏笑她,竟然考慮嫁給他這種無法生育的男人。他在書中坦陳個人的憤怒無奈,也對自己的不孕,導致太太必需經過種種人工受孕的過程都有很清楚的描述。相信對這方面有問題的夫妻,也可以透過這本書得到很大的鼓舞與安慰。
最後,這本書也談到阿姆斯壯從小由不到廿歲的母親單身扶養,他絲毫不矯情掩飾自己受到歧視的不愉快童年,而對母親的養育之恩充滿感激。他母親在每次的自行車賽,總在終點等著他。整本書中對母子之間的孺慕之情、男女之間的歡愛,愛情與婚姻生活、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死亡的恐懼,都很坦蕩蕩地呈現出來。
這本書我看的是英文原文書,是阿姆斯壯透過一位體育記者莎莉傑金斯(Sally Jenkins)所撰寫的書,文筆十分流利傳神,字彙也不深奧,而且又有很美的感情描述。對於培養英文閱讀能力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寫完這篇導讀以後,才由友人口中獲知這本書已有中譯本《重返豔陽下》,由施清真譯,天下出版社2001年出版,但因本人未曾讀過,所以不便冒然對中譯本作任何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