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專題
Vision and Challenge

醫學院院長 賴春生

台灣的大學教育給了學生許多的知識,卻少給了學生生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去的養成教育投注了絕大多數著重於完備的知識與技術的學習方面,但卻忽略個人素養的養成,學校除了應教育學生如何釣魚,有一技之長外,更應教育學生如何思考、如何決策、如何行動及以何種態度整體因應快速變遷的職場需求。

1998年,聯合國的教科文組織裡面,提到學習的四大支柱,應該要學的是「知的能力」、「學習做的能力」、「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和「學習自我實現」,醫學生應該具備哪些關鍵的能力與素養呢?在現今的知識經濟裡,除了要具備勝任知識經濟工作的技能外,還要培養思考的習慣和主動學習的方法,這遠比學習專業知識更為重要,且還須具備整合能力的關鍵素養。在面對日異變遷的環境裡,面對問題發生時,更應要學習以一種更為整合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動,而不是直覺地去尋求單方面的解決方法,整合現有的資源、深思熟慮的思考,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才可以養成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競爭時代,知識本身不再具有高價值,能夠自我學習、學以致用,敢於創新、創造的精神,才是未來醫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

醫師的養成教育,包含了醫預科教育,醫學教育,見習,住院醫師訓練,專科訓練,以及持續教育。醫學教育須改進課程內涵、教學方法,並增加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及人文關鍵素養的串聯與溝通,幫助學生發展對工作與社會的奉獻與熱情;讓學生認知素養不是知識,不是技能,而是包含個人獲取和應用知識、認知與技能的能力,素養是可以在合適學習環境中學習而來,而且是終身學習的。

學校是新知識產生、發展、與傳遞的來源,透過整合的課程作為一個起點,除了提供理想的學習環境,改進研究與教學的品質,增加創造力與新知之外,還需結合醫學與人文來塑形個人素養,讓學生們在團隊合作中學習共同解決困難。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在不明確的環境中進行協調與解決問題,讓學生擁有個人去適應社會形塑世界的能力,唯有個人素養的養成,成功地回應人或社會要求的能力,才能迎向未來的挑戰!
 
 
本期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