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雅俗之辯 】
美與藝術的格調
|
高醫工會國畫班 謝逸娥老師 |
在我文藝創作的過程中,常有朋友來工作室找我,和我談論起「雅」與「俗」的話題來;而談到當今的文藝創作上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文學,廣告、電視劇等等,不難看看見彌漫著一種相當普遍的傾向,一言以蔽之就是個「俗」字,有些作品真是「俗不忍睹」,引起朋友們一些同感。
而到底什麼是「俗」在理論上有無界定呢?「俗」一般可以表示大眾的、流行的事物;而我們這裡是指一種平庸的,低級的審美趣味或格調。無論中、西,歷來對藝術品的格調是很重視的,這包含了作品從形式到內容兩方面。中國古代許多評論家,將藝術品分了若干等級,有不同的標準。作品的格調是藝術成就和價值的重要標準。如南齊謝赫的《古畫品錄》就把所錄歷代畫家分為六等,又梁《詩品》將漢魏以來的五言詩分為上、中、下三品,因此將藝術的社會功能,更進一步延伸到審美的層次。清代包世臣將書法分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惟獨「俗」是不能入品、入流的。「俗品」可稱為「等外品」(格外品)了。
再說「俗」的特徵和型態是什麼呢?所謂的「俗氣」是很難定義的,很難說一幅畫如何用色用筆叫俗、如何可以不俗。但「俗」是人們可以意會和認識的。「俗」有不同的類型和形態。略細察可分為庸俗、甜俗、豔俗、粗俗、鄙俗、惡俗、土俗、洋俗等等。如油滑甜膩、脂粉妖艷、粗陋醜怪、萎靡瑣碎、劍拔弩張、油頭粉面、裝腔作勢、故作清雅、追尾新潮、裝古仿童、故弄玄虛、無病呻吟、人云亦云...等等,真可謂千姿百態。稍加留意,是不難找到實例的。
藝術的格調,是作者精神的氣質、思想情操、文化素養、創作心態、藝術技巧等因素所決定的。人俗其作品也俗。「俗品」的誕生其作者是沒有真切感受、沒有自己的思想,無情可表,無話可說的,必然是一種討好、獻媚,投機取巧的創作心態,在藝術上必然是美醜不分,真假不辨、麻木不仁、平庸逐流,只憑著一種愚氣與惰性在如法泡製的工匠或生產者。
那麼「雅」是什麼呢?「雅」包含著不同的審美觀點,大體可分為「高雅」、「素雅」、「清雅」、「雅致」、「雅麗」、「雅淨」、「文雅」...等等,在詩經裡分「風」、「雅」、「頌」三部份,「風」是春秋時期各國的民歌民謠,「頌」多為祭祀之詩,而「雅」多為日常典禮樂歌及公卿列士政治遣杯的"獻詩",內容涉及很廣。「雅」是體面的,登上所謂"大雅之堂"的,其內容清正、形式精緻,然而現在所說的文藝上的「雅」又是不同的,是難以定義的。「雅」也不能涵蓋一切高水準的文藝作品,如那些悲懷壯烈的、奔放凝重的、諷刺幽默的、誇張變形的、詭譎神秘的作品,並不宜用「雅」字來品評,但為了討論方便,本人權宜將「雅」作為一個涵蓋廣泛的,與「俗」對立的概念來使用。既然「雅」與「俗」是兩個對立的概念,那麼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嗎?
我們前邊說過的雅與俗是指藝術的格調,作者的格調。而這裡所謂的雅與俗卻是指觀賞者了。由於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形成了深深的偏見,通常依不同的階層及社會地位來劃分「雅」與「俗」的。所謂「雅」的社會群體自然是文人士大夫的階層,是那些高官巨富,那些名流學者、專家。他們所欣賞的、創造的,自然是高層次的,「雅文化」是「陽春白雪」,而那些普通勞動者、民間藝人自然是「俗」的群體,所欣賞和創造的也是低層次的「鄉巴老」,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俗文化」,這種用階層地位、學歷、職稱、財產等因素來劃分「雅」與「俗」是不公正的,是一種「文化歧視」,無論是對於欣賞者還是創作者,決定其格調品味高低的核心因素是他的情操與精神氣質,是其藝術素養。至於「文化水平」也指的是廣義,不單單是學歷的高低、書讀得多少來決定,大字不識的文盲也可能是很有文化的人。[人類文化本來就包含著語言文化、美術文化與音樂文化],中國自新石器時代以來,是那些普通的勞動者,那些名不見經傳的藝人創造了閃耀的古代文明,例如彩陶、青銅器、玉器,那些從彩陶經數千年的陶瓷藝術,還有偉大的敦煌石窟...等等,還有那些依附於民俗的、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其藝術格調能說「俗」嗎?自唐宋以後,「文人畫」漸漸興起,形成了屬於文人、士大夫階層的「精英文化」,與民間藝人民間畫工分道揚鑣,在我看來,兩大體系都是中華文明的驕傲,都有輝煌的貢獻,其中也都有格調低的「俗品」,所以如果說「雅」「俗」是藝術格調高低的代稱,是不能用階級、社會地位來劃分的。實際上,民間藝術是精英藝術之母體,民間藝術與文人藝術歷來就是互相影響的,互相滲透的,李白的樂府詩是學習了民間的樂府,有人認為,元明以來,民?青花上的簡筆寫意花卉,早於八大的水墨寫意花鳥,諸如此類的例子相當多。
對一件藝術品的欣賞評判,常是截然相反的,但從審美的角度而言,雅與俗是涇渭分明的,「雅俗」是不能"共賞"的,但人們會把一些深入淺出的作品,易為多數人∼包括不同階層、不同社會地位及不同文化水平的觀賞者所能接受的藝術稱之為「雅俗共賞」的作品。雅俗共賞的作品易為多數人所接受,但那是風格手法的平易,並非作者降就俗,就審美而言,「俗」可以隨附於「雅」而「雅」卻難以忍受「俗」就創作者而言,他總是能高而不就低,能「雅」不落「俗」的,如黃賓虹、潘天壽的作品確實更容易為多數人接受。
|
|
|
|